目錄

澳洲肇慶聯誼總會𠄘傳文化習俗 辦慶中秋及家鄉茶果節活動共歡

【本報悉尼訊】澳洲肇慶聯誼總會去週日(14日)農歷八月十三假會長蘇銳祥菜園舉行慶祝中秋節來臨及家鄉傳統茶果節園遊活動,近500鄉親好友、官商嘉賓、社團代表等出席共慶共歡。當天更有不少在澳出生的年輕一代參與,一起領略及體驗、承傳中國傳統文化和習俗。

 

慶祝活動首先以傳統祭天、祭祖儀式揭開序幕,隨後由澳洲𦘦慶聯誼總會醒獅團三頭瑞獅參拜。在會長蘇銳祥帶領會中一衆副會長及執行委員會成員與鄉親、嘉賓分別上香敬拜後,隨即由該會醒獅團領導蘇裕軒師傅主持,副會長伍家權執禮下,為醒獅團全新的金獅進行簪花、掛紅、點睛開光儀式,共同祝願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接著分享茶果節傳統食品及福肉、美食環節隨之展開。其間還安排有由少林功夫,澳洲中山同鄉會,康樂大健康藝術團等派出功夫和歌舞隊伍表演。隨後抽獎環節中,贏得獎品的幸運兒們歡天喜地。 當日場地周圍彩旗飄揚,歌舞昇平,氣氛和諧又熱鬧,襯托著菜園一片綠油油的美景,尤其感到生氣蓬勃。大家一起開心共渡了一個在海外難得一見,充滿著鄉情氣息的溫馨佳節。

 

據蘇銳祥會長講述這個肇慶高要家鄉習俗時指出,雖然春節假期已過,但歡樂的喜氛持續高漲,在高要一些鄉鎮,連日來仍然舞獅子、吃茶果、放鞭炮、迎賓客,人頭湧動,熱鬧非凡,這是高要獨具特色的慶典活動。這個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茶果節」、又叫「行村節」,是廣東高要西南地區多數鄉村的傳統節日。「茶果節」的時間各村並不相同,但大都集中在每年春節期間,也有的村在中秋前後過「茶果節」,視為走親訪友聯絡感情的節慶。

 

他表示,高要歷史悠久,民俗文化豐富。《高要文史》記載,高要「茶果節」源於唐末,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

 

相傳,當年許多中原人逃避戰亂,遷徙到高要西南片宋隆河流域生活。由於居住地每年都會發生水災、旱災、瘟疫等災害,村民就在每年的農歷正月或二月初五、初八、初十、十二、十三等日子,用稻米粉蒸熟制作成一種叫「茶果」的點心,供奉靈神,祈求神靈驅除妖魔,保佑村裡人丁安康,六畜興旺,久之,「茶果節」成習俗。如今,拜神習俗已廢除,只保留傳承下了制作茶果、親友相聚的風俗。茶果是高要的一種傳統食物,包括用紅豆、綠豆做餡的豆糕、馬蹄糕和蘿蔔、雞蛋、榨菜等作餡的角仔等。過去「茶果節」上都是瀨粉、薄撐、裹蒸、湯圓、入口角、白水仔、水菱角、湯粉、芋團、甜糕、番薯拌粉、煎堆、水欖等,而今又添上了雞、鵝、魚等食物。每家每戶還會都根據自己的喜愛放上不同品種的「茶果」供親戚朋友品嘗。

 

據資料記載,另「茶果節」傳說是起源於遠古時代,傳說有一種瘟神(魔怪)在生產生活中為害百姓。如每年都會不同程度地發生水災、旱災、瘟疫、疾病等。在高要宋隆白土一帶,人們為了送走瘟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與旺、合家平安,所以每年春節期間,在正月和二月的初五、初八、十二這些日子,分別舉行一次“行村”或叫“行社”活動,有的村6年輪做一次,叫做“奉香”。行村的做法大概是:首先請來道士,然後村民用紙紮一只花船,由道士施法術驅除魔怪,道士手執銅鑼邊敲邊唱邊放花船,放花船則是將瘟神捉入花船放入江河,流出大海。邊放花船邊唱歌,歌詞大意是:“行灘鑼鼓喜連連,敲起明鑼就開船,讀書君子講書篇,耕田男女講時年,做官便講官家禮,生意滔滔講賺錢,蛋家行船講水路,十八縷蔭講少年..”一直唱到驅邪出外,引福舊堂。

 

意思是將花船引向了江海,驅走了魔怪,把福祿引回了家中。每年到了行村期間,村民便自覺集資買一只花船,在村前的空地上或土地公上進行施法,家家戶戶燒香拜神、煮茶果,從此便叫「茶果節」。起始時,在茶果節每家只是由外公外婆來食茶果,後來發展成了一個風俗習慣,各村定出一個日子叫「茶果節」,男女老少都來食茶果。而現在的「茶果節」已經成為走親訪友、互相交流、非常熱鬧的民間傳統節日了。

 
 

小朋友們展示少林功夫。

 
 

鄉親婦女們一起製作茶果節傳統美食。

 
 

在塲即煎即炸。

 
 

兩位副會長蘇裕軒師傅(左)及伍家權分別主持及進行醒獅開光儀式。

 
 

康樂大健康藝術團莫名帶領演出。

 
 

澳洲中山同鄉會派出樂團演奏助慶。

 
 

澳洲肇慶聯誼總會青少年醒獅團。

男仕們負責廚房煮食。
精彩之民族舞表演。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