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澳石魚毒素研究新發現 或能應對牲畜腸道寄生蟲

【本報布里斯本訊】昆州北部的研究人員稱,從石魚(stonefish)皮膚上類似「粉刺」的結節中擠出的一種新發現的毒素具有巨大潛力。

James Cook University博士生布洛稱,石魚皮膚上的疣狀結節分泌出的毒素能殺死寄生性胃腸道蠕蟲,卻對哺乳動物細胞無害,此毒素與石魚為人熟知的毒素不同,成分和功能也完全相異,它來自石魚刺毒腺。

這種魚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坐在海底–通常部分被沉積物掩埋,上面生長著藻類以躲避捕食者,同時也幫助它們伏擊捕食。

布洛指出,石魚無鱗片皮膚且多藏於海底的生活方式,使其體內沒有寄生蟲,通常寄生蟲會鑽入其皮膚,這令人意外,也引發疑問,石魚是否利用這種皮膚毒素自我保護。

布洛等研究人員從Synanceia verrucosa和Synanceia horrida中提取皮膚毒素,先將其用於感染齧齒動物的皮膚蠕動鉤蟲幼蟲,發現注射後寄生蟲死亡率很高。

下一階段他們用離心機將毒素分離成大小分子重新測試,發現Synanceia verrucosa毒素分離後完全失毒,這顯示可能是成分協同效應,而Synanceia horrida小分子仍具毒性。

小分子成分因穩定、易製造且可製成藥片而受青睞。

最後階段,研究人員在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細胞上進行了測試,發現這些成分對細胞幾乎無影響。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成分若被考慮用於治療是積極信號,布洛稱希望今後擴大研究範圍,探究其對其他動物是否仍對蠕蟲有毒而對哺乳動物無害。

昆士蘭大學農學院比斯利稱,腸道寄生蟲是澳牲畜生產者面臨的重大問題,綿羊、山羊和牛常受蟲害,僅綿羊產業年損失超6億。

螺旋體可致動物增重減少、羊毛和產奶量降低、甚至死亡,且一些蠕蟲繁殖能力強、生命周期短,易產生抗藥性。

比斯利表示對新方案需求至關重要,研究人員尋找新方法需具創造性和創新性,如篩選新化合物。但她也指出,新化合物進入商業市場需多年和數百萬投入。(王傑)

分享 / Share :

[post-views]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