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悉尼訊】澳洲數以萬計生命進入倒數計時的病患現在面臨藥物短缺的絕境。最新調查顯示,過去18個月來,包括嗎啡、芬太尼在內的多種關鍵止痛藥物持續短缺,迫使醫師開立替代藥品,不僅止痛效果打折,更衍生巨額自費與副作用風險。
墨爾本母亞當斯的女兒柯賽特罹患罕見疾病,5年人生中有一半時間在皇家兒童醫院度過。
她說,去年在孩子臨終前24小時,醫療團隊開出口服液態嗎啡Ordine緩解孩子的劇痛與呼吸困難,用藥後,孩子感覺舒服多了,她無法想像如果沒有藥孩子會有多痛苦,獲得合適的止痛藥物應是基本人權,這樣的權利不該被成本或供應鏈擊碎。
據澳洲藥物管理局數據,目前澳洲有414種藥物短缺,其中包括36種嚴重短缺。
Ordine的缺貨危機始於英國藥廠Mundipharma去年突然停產,該藥是澳洲唯一獲得註冊的液態嗎啡,廣泛用於兒童癌症與臨終照護,現在儘管供應現已部分恢復,但澳紐安寧醫學學會主席戈德說,現在包括嗎啡錠Sevredol、鎮靜劑midazolam在內多種關鍵藥物仍處於「嚴重短缺」狀態,而替代藥品如果未列入藥物福利計劃(PBS),患者恐需自費數千元。
澳洲安寧療護協會副主席阿加爾說,現在陷入惡性循環,都會區家屬還能奔波多家藥房「碰運氣」,偏遠地區患者往往只能轉院,原本居家療護的病患,只因社區藥局調不到藥,就被迫住進安寧病房,這完全違背他們「在家善終」的心願。
而替代藥物孩衍生出更複雜的風險。不同阿片類藥物副作用差異極大,每換一次藥還需要重新評估劑量、用法與交互作用,醫療團隊工作量也會暴增。
這場危機根源於多重結構性問題。國際間因應鴉片類藥物濫用危機,近十年嚴格管制生產與處方,導致全球供應鏈緊縮。更嚴峻的是,澳洲九成藥品依賴進口,當藥廠優先供應歐美大市場時,澳洲往往會被犧牲。
戈德說,我們連關鍵藥物都不自產,風險非常大。
業界團體疾呼聯邦政府建立國家級藥品儲備,將藥廠通報短缺時限從6個月延至12個月。
對此,澳洲藥品管理局TGA發言人回應,機構正研議改革方案,包括開放更多海外註冊藥物緊急輸入,其中一些現在已在PBS列出。(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