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光污染對野生動物危害大 科學家積極探索解決方案

【本報坎培拉訊】回溯至1886年,塔州Waratah見證了澳洲首條電燈照明的街道誕生,標誌著照明技術的新紀元。歷經近140載春秋,如今全國已遍布250多萬盞路燈,照亮約1,000萬棟住宅與公寓,然而,這份光明卻悄然遮蔽了夜空的繁星,引發了光污染的議題,並對共享這片土地的野生動物提出了嚴峻挑戰。

讓我們聚焦澳洲東海岸的一個春夜,一窺野生動物在光污染下的生存狀態。

夜幕低垂,一只袋鼯鼠(Petaurus norfolcensis)在其案樹巢穴中蘇醒,它那對專為黑夜進化的敏感大眼,此刻正警惕地探索著四周。它的領地橫跨叢林保護區與光怪陸離的城市邊緣,道路與住宅如一道道屏障,分隔了自然與人工的光影世界。為了尋覓食物,它們不得不穿梭於這光與影的交界,其高超的滑翔能力成為其生存的關鍵。然而,光污染不僅幹擾了它的視線,更使原本就充滿危險的夜間覓食之旅雪上加霜。

與此同時,一只灰褐色斑紋蛾(Agrotis infusa)在LED燈光的誘惑下迷失了方向。這本應向南遷徙至阿爾卑斯山度過夏眠的飛蛾,卻因城市的光陷阱而誤入歧途。光污染不僅打亂了它的遷徙計劃,更使其成為了捕食者的易獲目標,展示了光污染對生態系統微妙而深遠的影響。

而街邊的黑背鐘鵲(Gymnorhina tibicen)本應沈浸在十小時的深度睡眠中,以恢復體力迎接新的一天。然而,新路燈與民居發出的藍白色光芒卻無情地擾亂了它的睡眠周期,導致其睡眠質量大打折扣。對於依賴高質量睡眠來維持生理機能的黑背鐘鵲而言,這無疑是一場無聲的危機。

面對光污染帶來的挑戰,科學家們正積極探索解決方案。迪肯大學行為生態學家阿爾斯布魯克指出,關於鳥類等野生動物如何長期應對光污染的問題仍存諸多未知。盡管如此,人們已開始意識到減少光污染的重要性,並嘗試通過調整照明設計、使用遮光窗簾等措施來減輕其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昆士蘭大學社區野生動物生態學家法德爾說,自然棲息地的喪失造成了剩餘物種之間的競爭,這可能與過度捕食一樣具有破壞性,這意味著人類居民需要更加體諒野生動物的活動,包括聲音和光線,直接影響野生動物的活動規律,打造對野生動物友好的都市棲息地可以為野生動物提供更大的棲息地範圍,並可以促進整個景觀的連通性,通過新增遺傳多樣性來促進物種增長和保護。(美麟)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