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悉尼訊】洛克伍德十幾歲常借宿,後被收留,生活改善但仍憂慮悉尼住房短缺,她也是越來越多的澳人(通常是在城市租房的年輕人)中的一員,他們自稱為 「YIMBY」。
YIMBY是「Yes In My Backyard 」的縮寫,由支持高密度住房(包括多層開發)的人組成,與鄰避主義者(NIMBY)觀點形成了鮮明對比。洛克伍德的搭檔西蒙是悉尼YIMBY分會創始人之一,分會2023年成立,他自2015年起就為提高住房密度奔走,因自身糟糕租房經歷和社區反對住房開發而沮喪,更覺有義務為下一代建更好城市。麥覺理大學Macquarie University研究員希森表示,YIMBY運動在美國加州等科技發達地區發展快,在澳雖然很新且資金少但也已經嶄露頭角,成員從首次會議十餘人增至兩年後315人。洛克伍德說,州政府原計畫在Camperdown建100套公寓是巨大浪費,他們發起請願獲醫療人士支持,今年2月政府修訂計畫改建500套住房,至少由200套給基本工作者,此類勝利帶給YIMBY希望,大家會繼續為相關人群而戰。不過批評者指責YIMBY助開發商獲利、侵蝕當地特色。而新公寓大樓的品質低劣是一個普遍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在Opal Towers和Mascot Towers的缺陷導致居民撤離和多年的問題之後,更加引人關注。YIMBY表態說與開發商無聯繫,許多人是因住房條件差而採取行動。比如YIMBY悉尼成員萊利因市區房價高在外郊購房,利率上升後重返工作,因通勤每周僅能見女兒三天;聯合創始人內伯是單身母親兼城市規劃師,她在Hunter’s Hill Council審議Gladesville總體規劃會議上稱,希望規劃能增加住房,讓她有望買得起房。Hunter’s Hill信託基金會的加拉德認為Gladesville高樓開發與周邊不符且開創了一個危險先例。最終19層高樓規劃獲通過,雖未達YIMBY期望但鼓舞其繼續爭取住房。希森說,YIMBY通過活躍於社群媒體並出現在主流媒體上,為特定開發項目辯護,成功地吸引了公眾對其事業的關注,但是要讓住房更實惠,需要一系列政策變革,增加一些住房會帶來一些變化,但遠不及幫助那些目前因住房成本而感到壓力的人們。雖然媒體經常報告住房危機、政府也在簡化審批,但是新房建設仍滯後,澳統計局稱未來一年新房需求25萬套,實際僅17萬套。三月澳洲房屋均價首超百萬。(王傑)分享 / 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