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悉尼,陽光溫婉而不熾熱,一隻隻金絲猴卻「蹦跳著」走進了車士活的中華文化中心。在這個南半球的藝術殿堂裡,一場獨具東方神韻的畫展悄然開啟,吸引了中澳政要、藝術界名流的目光與腳步。
這不是一般意義的書畫藝術展,而是一場題材獨特的藝術盛會,更是一次世間人性、師生信義的見證—一次跨越山海、承載中華優秀經典文化的畫展,一次為了完成一語遺願而奔走於赤道南北的文化之旅。故事的主角,是那位不只畫了悉尼中央火車站、新南威爾士州議會大廈、澳大利亞總督府等宏偉建築的湖北籍女畫家陳秀英。儘管她半個世紀的藝術生涯中,創作出許多獨具畫風的現代中國畫作品,獲得多個國內外重要美術展覽的獎項,得到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簽發的《傑出藝術創作者》獲獎證書,但這次的大展沒有她的一幅作品,因為她只是大展幕後的主推手。一切的緣起,源自湖北美術學院謝珍珠教授的臨終囑托。她是陳秀英的美術導師,曾於2013年春天應陳秀英之邀帶著弟子前來悉尼聚會加旅遊,陳秀英的家就是他們的旅社和飯店,打地鋪吃住一起其樂融融一個多月。從事藝術教育70年、90歲還在辦畫展的謝教授其時心意重重,一直希望為她的另一位學生都天貴在海外辦一次金絲猴專題畫展,這次在悉尼遊樂的感受更覺得有了一個值得托付的人。「如果有機會,幫都天貴把金絲猴帶到澳洲來轉轉。」一句平靜卻深情的囑咐,從此成了陳秀英心頭沉甸甸的責任。「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她將這八個字牢牢銘記。謝教授雖於去年撒手人寰,但師生之間這份承諾,不能輕輕放下。她動情地說:「我不能辜負謝老師,更不能讓都先生的心願空留在山裡。把他的畫帶出來,就是我欠老師的一份還願。」但是辦美術個展,遠不是只有作品那麼簡單,時間地點、主辦者、布展設計以及開幕式邀請嘉賓事無鉅細樣樣不可少。首先是場地問題。悉尼的展館租金昂貴,對於非商業性個展來說,幾乎難以承擔。把謝教授他們送回國後,陳秀英便四處奔走,最後終於得到了悉尼車士活中華文化中心的無償支持。這一進展來之不易,為後續工作打開了一道窗。2018年年中,她拿到了中華文化中心的場地許可,於是立即著手承辦。可是計劃趕不上變化,突如其來的疫情,一切的一切統統被打亂,直到2024年又重新申請場地、確認主辦單位等。場地還訂在悉尼車士活中華文化中心。主辦單位由澳大利亞美術家協會和澳洲中國文化藝術研究院共同擔綱。彭偉開會長和譚文華院長知道了陳秀英的情況和要求,滿口答應,三人志同道合,又徵求了兩個牽頭主辦單位其他負責人的意見,形成了一致。再說都天貴父子。父親都天貴1950年出生於湖北襄陽,自幼喜歡畫畫,參加開發神農架工作總共59年又畫了58年的神農架風情。他對神秘、神奇、神聖的神農架的人文、自然景觀、動物、植物有著較為深入的瞭解,也有著深厚的感情。工作的第二年他就把繪畫從興趣愛好變成了工作職業,又成為了終身的事業。他的畫,以猴寫人,以情造境。他筆下的金絲猴不是動物圖鑒中的僵像,而是神采飛揚、情感飽滿的「森林精靈」。它們或依偎林枝、或躍石穿澗、或凝視遠方、或憨態可掬,彷彿凝聚了中國山林的靈氣。因而,他被美術界權威人士認定為 「金絲猴油畫第一人」。他被委任神農架林區美術家協會會長、神農架畫院院長。此間,謝珍珠教授先後兩次到神農架寫生時,都是由都天貴負責陪同。每次到武漢,都天貴也回去美術學院拜訪謝教授。當謝教授得知都天貴畫了不少神農架風情畫,特別是當看到他畫的金絲猴活靈活現十分逼真時便鼓勵他去國外辦展,讓神農架金絲猴走出國門,並主動表示可以幫助他到國外辦展。後來,都天貴的神農架風情專題美展也確實在國內很多城市如澳門、武漢、蘇州、廣州、海口、天津、深圳和日本東京舉辦過,得到了當地政府關心支持及各地熱心觀眾的熱情追捧,在澳門辦展時曾有一位巴西買家花兩萬港幣買走一幅「金絲猴」作品。兒子都樂兩歲半就拿筆作畫,幾分鐘就能把一隻大公雞畫好,不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學校,都被認為是天賦極好的好苗子。又得父親悉心指點,畫藝自然進步很快。他擅長體育明星人物速寫,也畫金絲猴,與父親的作品相映成趣,童稚中透著靈氣。此次來澳,他們總共帶來42幅作品,其中29幅金絲猴題材,姿態萬千,神情各異。都家三口分兩批到達悉尼,陳秀英和老伴兩次到機場迎接,還給他們準備了乘車卡。她將家中主臥讓出,安排他們夫婦免費入住,老兩口還親自下廚,每天早晚備餐。那十幾天的時間裡,她的家是也是他們的家,更是情義的驛站。名為《神農架風情走進悉尼—都天貴都樂美術作品展》於5月10日盛大開幕。開幕式當天,車士活中華文化中心高朋滿座,悉尼市長、議員、聯邦銀行總工程師等貴賓蒞臨現場,場面隆重。彭偉開會長、黃瑜院長、譚文華院長先後致辭,對都天貴的藝術成就和中澳文化交流的意義給予高度評價。湖北籍女畫家陳霞作為主持人還在現場演唱了湖北民歌《龍船調》,歌聲飄蕩在展廳上空,婉轉悠揚,如三峽碧水,令人陶醉。隨後,黃瑜院長帶來一段太極舞表演,柔韌輕舞、氣息悠然,體現了中國藝術中「動中有靜,柔中帶剛」的東方哲思。展期十天,觀眾絡繹不絕,留言簿上贊語不斷。有澳洲本地藝術家感歎:「這是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中國山林的靈魂。」展覽期間,陳秀英每日往返於家與展館之間,接送畫家一家吃飯、休息、睡覺,儼然一位無怨無悔的「文化後勤部長」。陳秀英的老伴、80多歲的翟老先生,也不辭辛苦參與展館值班,身體有恙仍然風雨無阻,毫無怨言。中澳嘉賓在展廳中流連忘返,不少人表示「這是一次人與自然的詩意交談」,也有人稱「金絲猴成了中澳文化之間的橋樑」。文化中心負責人最瞭解這場畫展的台前幕後,他說這不僅是一場藝術的展示,更是一段跨越生死的托付,一次文化精神的延續。陳秀英笑著說:「我不是為別的,只為一份師恩,為一份承諾。」她的眼角含著熱淚。她用行動詮釋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真正份量。她沒有豪言壯語,卻用一日三餐、一次次接送、一次次溝通,將這份信義化作現實。她用家的溫度,撐起文化交流的大橋。都天貴父子則用畫筆將金絲猴的靈動帶到了南半球,讓中華山林的精魂躍然紙上。消息傳回國內,遠在大洋彼岸的武漢美術館館長陳勇勁得知畫展盛況後說:這次畫展是謝珍珠老師的學生獻給她的厚禮。這一場展覽,不僅是藝術之展,更是情義之展。它不屬於某個畫家個人的榮耀,而是跨越時空的文化禮敬與情感賡續。當畫展悄然落下帷幕時,陳秀英站在空蕩的展廳裡,輕輕撫摸著一幅金絲猴母子圖,喃喃一句:「謝老師,您交代的事,我做到了。」這位80幾歲的銀髮國畫大家,以她溫柔而堅定的背影,畫出了一條最特別最靚麗的文化長廊。文化因人而傳,因情而動。這場畫展,是友情的延續,是藝術的傳播,是信義的迴響。觀眾Jason以一首《臨江仙·金絲畫裡寄深情》表達了觀後感:畫裡金絲騰翠嶺,心頭舊願如燈。山中師語夢猶生,萬山皆伏處,一紙寫真靈。遠渡重洋成夙願,丹青不負恩情。春來太息幾時平?一生能有幾,忠信畫中行。分享 / 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