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臺灣的卑南族學者、作家,也是長年投入原住民文化與語言復振運動的推動者,孫大川(巴厄拉邦·德納班)教授,5 月展開澳洲三地巡迴演講,分享他數十年來在文學、語言、文化實踐上的深刻觀察與經驗。
這系列講座以「用筆來唱歌:文學作為一種民族防禦」為題,走訪了雪梨、坎培拉與墨爾本三地,透過跨文化交流與在地對談,談文學、談語言、談歷史,也談我們要如何重新理解「原住民」的意義與現代性。
「我來自一個沒有文字的世界。」
孫教授一開場就以一句話打動現場聽眾的心:
「我來自一個沒有文字的世界。我們的文化有節奏、有記憶、有詩意,但沒有書寫。那個缺口,讓我想辦法把語言留下來,不是為了取代口傳,而是為了保存我們的聲音。」
他指出,過去的原住民族在國家政策與主流敘事中長期被邊緣化,不只語言失落,連對自身歷史的理解,也常被外部定義。文學,於是成了一種文化自救與自我修復的方式。

用漢字寫出我們自己的世界
談到書寫工具,孫教授不避諱指出,漢字曾經是同化壓力的一部分。但他強調,原住民作家不必排斥它,而是要「轉化它」。
「我們用漢字,不是去講別人的語言,而是讓它講我們自己的節奏、語感與思想。我們在它裡面,寫出我們自己的世界觀。」
這不只是語言策略,也是文化態度。正因為過去受限於語言與制度,原住民更需要主動出擊、開創出屬於自己的敘事空間。

山與海之間,寫出生活與信仰
孫教授提到自己於 1993 年創辦的《山海文化雙月刊》,是臺灣第一本由原住民主導的文學刊物。他說,這本刊物是許多原住民作家的起點,也是一個集體記憶的編織場域。
「我們的文學不是從研究室出來的,是從田裡、祭典現場、媽媽的歌聲裡長出來的。」
山海文化已經培養了150多位原住民文學創作者,也培養了許多原住民文學研究的碩、博士生,創作和研究的內容從神話、土地、都市生活,到性別、酷兒與環境議題,展現原住民文學的多元與當代力量。

原住民不是過去式,而是進行式
講座中,孫教授特別指出,都市化讓許多年輕原住民離開部落,失去了語言的環境與文化連結。他坦言這是現在最大的挑戰之一:
「我們進了城市,拿到了一些權利,但也失去了一些意義。那種空虛感,需要用文學、用記憶來重新補上。」
對他而言,當代原住民文學不是在懷舊,而是在積極重寫、再想像——把歷史拿回來、重新說,然後寫出一個不同的未來。

臺灣 × 澳洲:兩地原住民族的對話與連結
這次巡迴不只是演講,更是一場深度的跨文化對話。每一場講座都有當地原住民學者或文化推動者與孫教授對談,從語言政策到文學實踐,交流兩地在原住民文化保存與權益推動上的經驗與觀點。
「國族不是我們唯一的身分,我們的語言、文化與世界觀,遠比現代國家更早存在。」
「在這個時代,我們該問的不是怎麼做一個合格的國民,而是怎麼跟彼此、跟自然和平共處。」

講座資訊
📍 5月7日|雪梨博物館 Museum of Sydney
與談人:Jakelin Troy 教授(雪梨大學原住民研究中心主任)

📍 5月8日|澳洲國立大學 ANU
主持人:Dr. Ying Xin Show(ANU 文化歷史語言學院講師)
本場活動由「ANU臺灣研究計畫(2022–25)」與臺灣教育部合作支持

📍 5月9日|墨爾本大學
主辦單位:亞洲文化研究中心 × 原住民知識研究所

主辦單位
本活動為「2025臺灣書架」五月場次,由文化部(臺灣)與駐雪梨辦事處文化組共同主辦。
飯店合作夥伴:墨爾本莫凡彼酒店 Mövenpick Hotel Melbourne on Spencer
特別感謝: 鄭憶芸(Elaine)、Jakelin Troy 教授、Nancy Chiu、Sharon Strange、Fran Martin、Craig Smith、Tarneen Callope 對活動的支持與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