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農村青年啃老 父母金錢時間都不放過 是應該還是不得已?

【本報訊】年輕人「啃老」的背後,反映了中國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面臨的深層問題,引發對「獨立」甚至「啃老」等傳統觀念是否該被重新定義的討論。而讓有條件的年輕人先啃老,竟也成了一種現實。

中國官媒新華社旗下「半月談」期刊調查發現,基於年輕人工作入不敷出等因素,部分農村地區20至40歲中青年人存在啃老現象,除靠父母買車買房、付彩禮,還要父母拿養老錢補貼兒孫,除了「啃金錢」,「啃時間」更常見。對此,中國網民們大都稱啃老現象早存在許久,連官媒都不避諱地披露,顯示問題嚴重,而這也反映了這代年輕人過得多麼不容易。

婚前婚後都需支持

「半月談」調查報導指出,在部分農村地區,中青年人出現啃老現象。有的打工數年,仍須家裡老人貼補;有的為了結婚成家,婚前婚後都讓老人「大力支持」;有的婚後子女管不了,還靠老人給撫養費。

中部農村一名22歲的大學生小王今年大學畢業後未找到工作,已在家休息幾個月,他打算先在家複習考公:「現在就業形勢不好,與其在私企混日子還不如認真考公,一些學長連續兩三年專門在家複習」。

山西24歲的寧博(化名)職高畢業後進城打工數年,但不時需要父母貼補。今年寧博結婚,在縣城買房、彩禮等40萬元(人民幣,下同,約5.5萬美元)的花銷全靠父母負擔。「在外打工日常消費高,很難攢下錢,不向父母伸手就不錯了,養娃根本不敢想」,寧博說。

61歲的王超(化名)家境相對較好,給兒子在城裡全款買了房和車,仍要貼補兒子一家。「無論窮富都啃,富有富啃,窮有窮啃,婚前婚後都啃」,王超說,「家境好的還湊合,一般家境的該多難啊」。

白彩霞(化名)是寧夏西海固的脫貧戶,她25歲的兒子成家後在城裡打工,每月3000多元的收入難以養家,她和老伴只能節衣縮食,按月給孫子打奶粉錢。白彩霞說,今年肉牛價格下降,養牛基本不掙錢,她公益性崗位每月近1000元的收入基本都貼補孫子了,一家人只能借新還舊湊合過日子。

除了「啃金錢」,「啃時間」更為常見。不少進城務工的年輕人將孩子交給父母養育,長輩花錢又費力。中部某省35歲的韓飛和妻子常年在江蘇打工,有一雙兒女,都由爺爺奶奶照料;「我們一年最多回家兩次,每次在家最多待半個月,孩子從小由我爸媽帶大,日常花銷也主要由我爸媽負擔,真的沒辦法」,韓飛說。

小孩得靠父母照顧

近年來,大量農村青年為就業、成家、子女教育等湧向城市,對傳統鄉村社會價值觀產生衝擊。受消費主義影響,農村攀比之風抬頭,有的中青年人一度追求高額消費,完全超越個人能力。高額消費掏空了一些農村中青年人的錢包,養育子女等應由其承擔的責任義務,自然落到了家裡老人肩上。

東部某鎮一位老人說:「兒子沒錢養孫子了,無論怎樣也得管呀,誰讓是我生的兒子呢。」「如果不貼補,小兩口就會因為經濟問題鬧矛盾,與其這樣,寧願自己少花點」,王超說。

老人的付出,被有的中青年人視為「就應該」。「啃」自家的老人,成了理所當然。

除了主觀上的「就應該」,也存在客觀上的「不得已」。報導指出,購房、彩禮等開支如今逐漸成為農村家庭的大頭開支,這兩年買房、買車、結婚彩禮等行情不斷攀高,一些家庭因此不堪重負。

在蘇北沭陽,農村孩子要想到城裡上初中,除非成績在鄉鎮排名靠前或父母在城裡有房子,否則至少要交上萬元的借讀費等。如果某個家庭不止一個孩子,這筆錢對一般家庭來說「真的很沉重」。然而,不到城裡上初中,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與重點高中、大學等無緣。「砸鍋賣鐵也得讓孩子們到城裡上初中」,沭陽某鎮一位老人說。

受近年經濟形勢影響,進城就業及創業增收壓力增大,部分農村中青年認為不得不啃老。中部某縣人民法院法官表示,近年法院受理的民間借貸案件增多,部分是進城務工農民房貸斷供,還有的是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的小額貸款。

專家開出三帖藥方

受訪專家和基層群眾認為,要消除農村啃老現象,應綜合施治,既要為廣大中青年農民的就近市民化提供更多保障,也要降低婚姻綜合成本,減輕其負擔,還要推動崇德向善的鄉風建設,在思想上使其紮牢自立自強的正確認識。

第一,扭轉農村不良風氣,恢復家庭傳統功能。農村啃老與社會風氣密不可分。針對一些攀比之風、消費主義抬頭,部分專家學者建議,結合各地實際探索有效舉措,發揮鄉風文明軟約束、黏合劑作用,通過正向激勵,引導村民崇德向善,改善鄉村風氣。

第二,加快城鄉融合發展,為農民進城提供更多保障。基層幹部認為,進城農民大多經濟基礎較弱,收入相對不穩定,應在保障性住房、教育等方面為其提供更多保障,共享城市發展成果,降低農村啃老發生概率。

第三,持續引導降低農村婚姻綜合成本。當前,婚姻開支逐漸成為農村家庭最大開支,也是農村啃老的「重災區」。

受訪對象建議,以整治高價彩禮為起點,在住房、購車等婚姻條件上加強引導,不斷降低農村婚姻綜合成本,為農村家庭減負,讓更多年輕人看到奮鬥的希望,減少滋生啃老的土壤。

官媒喊整治 提高社會保障才是正解

對於官媒新華社旗下「半月談」期刊指出的農村啃老現象,有評論認為,啃老被官媒描述成是一種必須儘速整治的情況,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實際上,可以大方啃老的中國年輕人算是幸福的,那代表著家裡老人還能成為子孫們的靠山,真正該重視的,是那些連「啃老」條件都沒有的青年。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在國家層面提高社會保障。

「狐度」評論指出,就農村啃老現象,復旦大學教授梁永安近日的一項建議獲得許多年輕人的共鳴。

據封面新聞,梁永安提出「有條件的年輕人可以考慮啃幾年老」的觀點,他表示,有條件的年輕人,沒必要卷考公,可以考慮「間隔年(gap year)」,借著啃老的機會,去探索、走一走,尋找興趣,認識世界和差異,再去生活就不一樣了。不過,他也說,「間隔年」不是不勞而獲,沒有條件的不要這麼幹,父母都很辛苦。

年輕人放棄獨立

「狐度」評論認為,這意味著,城市中有條件的年輕人可以大方「啃老」,不要有「道德」壓力。因為很多年輕人壓力實在太大,苦苦堅守一種「獨立」的觀念,這樣只會加重內耗。經濟困難或者轉型時代,一家人抱團取暖,是理所應當的事。但這樣的看法也被指責「站著說話不腰疼」,年輕人遲遲不能「獨立」,毫無疑問會擠壓父母的生存資源。

這樣的批評當然是有道理的,「有條件啃老」的,畢竟是少數。即便在城市,「父母擁有兩套飯」的年輕人,可能也不是主流。而在農村,現在00後一代,父母往往是辛苦的70後打工族,屬於即將被社會邊緣化和淘汰的「退休農民工」,養活一家人本來就很困難。

「獨立」的觀念在過去30年深植人心,許多父母即使已高齡仍堅持追求「獨立」,不要子女一分錢。但隨著城市房價高企,就業市場飽和,社會正在陷入全方位的內卷。過去十年,即便是在城市中,年輕人的獨立意識也在減弱。而很多父母給子女掏首付買房,讓子女早點結婚生子,這其實是在製造一種「遏制獨立」的環境。

換句話說,城市家庭的很多孩子,早就放棄「獨立」的想法了。父母出錢首付,自己還貸款,已經算是優秀青年,但是,既然父母占有你房屋的「股份」,就理所當然地能夠對你的生活指手畫腳。這樣的年輕人,也是一種變相的「啃老」。

鄉村長大的孩子,無老可啃。這是雙重的慘敗。一方面,被城市高房價甩開,只能老老實實租房生活;另一方面,房租占據自己收入的相當一部分,而這又會影響把自我投入到「競爭力再生產」的可能性,很多年輕人自嘲「牛馬」背後,又有著深深的悲哀。

在今天,這種差距不是更小而是更大了,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不只是所謂是否能夠「啃老」的話題。現在的年輕人面對的是結構性束縛,這就像當初魯迅使用的「鐵屋子」比喻,如果不將鐵屋子砸爛,人又如何能夠掙脫呢。

就業問題待解決

評論認為,唯一的辦法,是在國家層面提高社會保障。如果政府能夠幫農村中老年人繳納400元(人民幣,下同,約55美元)一年的「合作醫療」費用,如果最低收入者,每個月能有1000元的基本保障,農村家庭就不會那麼岌岌可危,鄉村子弟也就有了「長期主義」的可能性。

自由亞洲電台引述油管博主「躺平叔」分析也指出:「這啃老現象,歸根結底還是就業問題,還是保障問題……核心問題就是提供就業,要提供更多的優質的崗位。這是國家的任務,就是政府你要做的。第二個就是保障,農民有了保障,即使有啃老,也不會矛盾太突出。第三,要改變,你就得在農村加大投入,把這些資金要向農村地區的保障多傾斜」。

來自河北農村、疫情期間「潤」美的王先生認為,「農村啃老」問題涉及到養老、就業、人口比例失調及鄉村空心化等諸多因素,是個總體問題, 孤立地看待「啃老」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半月談」期刊在有關「農村啃老」的報導中,雖然罕見地承認了經濟下滑導致進城就業困難,年輕人即使有工作也入不敷出等,卻不敢就青年失業問題更多著墨。實際上,這些失業的農村青年不是去送外賣,就是回到鄉下的工廠上班、種地或是在家待業;也有年輕人迷上打獎(海南私人彩票),最壞的結果是虧到傾家蕩產,成了弱勢中的弱勢。

報導指出,無論是打工還是回鄉,農村青年的未來都極其艱難。政府部門稱大力發展鄉村產業、落實就業幫扶政策有效解決了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但這種 「縣域就業」往往集中於零工領域,工資水平與穩定性都很低,既不能拉動縣城經濟,也不能維持青年的生活。農村青年返鄉後面臨的不是「專屬於青年人的創業、幹事機遇」,反而是在經濟凋敝下更嚴重的生計問題。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