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吳曉波年終秀「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本報訊】過去幾年,每到跨年之際,總有幾場年終秀引發關注,財經作家吳曉波持續了十年的年終秀正是其中之一。

吳曉波1968年生,早年從事財經記者,後轉型成為財經作家,專注於公司和企業研究,曾出版《大敗局》、《激盪三十年》、《激盪十年,水大魚大》等暢銷書。2022年6月初,吳曉波疑似因發表中國經濟惡化的文章,新浪微博與微信公眾號一度被禁言。時隔一年,吳曉波又因發布「通過炒作失業率、散步抹黑證券市場發展等負面有害訊息,發布攻擊否定現行政策和管理制度」的內容再次被微博禁言。吳曉波微博粉絲超470萬,目前顯示為正常狀態,最新一條微博發布於1月2日,系其對年終秀的推廣。

不同於疫情期間的「唱衰」,吳曉波今次年終秀用一貫的人物故事和數據唱響了中國經濟光明論。歸結起來,這場告別式的年終秀主要回答了三個核心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該怎麼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周期和時代?

吳曉波說,我們正站在新周期的起點,這個周期由三部分構成:新的經濟發展周期的起點、新的地緣政治的起點和新的技術變革周期的起點。具體來說,經濟發展周期層面,2018年起,中國經濟進入到了康波周期的第三個階段,這個階段有四個特點:產業加速整合,消費K型呈現,科技尋求突破,宏觀中低速度。9月24日之後,中國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等都發生了諸多變化。這些政策今天還處在發酵期,將深刻影響2025年以及未來三到五年中國經濟的發展。

地緣政治層面,特朗普將再次擔任美國總統,美國將如何「特朗普化」?特朗普將對全球經濟,包括中美關係帶來怎樣的突變性影響?這些問題到今天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再看技術變革層面,從Open AI推出ChatGPT起,人工智能在軟硬件上的技術進步是以「周」的速度在迭代和推進的。

在經濟發展周期部分,吳曉波提供了幾組數據:

1820年,在農耕文明時期最後的節點,中國在全球GDP的佔比達到33%,是當時的全球第一大經濟體。隨後,這個數字迅速下滑,最低時,中國這個人口大國對全球經濟總量的貢獻度居然不到2%。但在過去的四十多年裏,中國實現了強大的崛起。在1978年,中國的人均GDP是156美元,到2023年,中國的人均GDP達到1.27萬美元,增長了81倍。中國的經濟總量在全球的佔比,在1978年到2023年間從1.8%增長到17%,增長了將近10倍。

再來看美國。1978年,美國的人均GDP剛剛超過1萬美元,2023年的人均GDP是8.17萬美元,增長了近8倍。美國在全球經濟總量中的佔比,40多年前是27%,現在是26%,幾乎沒有什麼變化。所以過去幾十年,中國「蛋糕」的增長,不是從美國人手裏搶來的,而是經過了一次全球化意義上的再次分配。甚至美國的經濟總量能夠保持在今天這樣的水平,也是因為中國製造、中國經濟的崛起和它形成了一種「雙贏」關係。

中國能夠完成如此大的成就,靠的是什麼?吳曉波將其歸結為對內的制度紅利——改革開放,以及全球化浪潮帶來的時代紅利,只要堅持幹這兩件事,中國的國運就能綿延,這也是每個人面向未來最大的戰略定力。「我們要相信國運,我們要像信仰宗教一樣地相信國運」,吳曉波說,46年來,押注中國會衰落的人,一直在犯可怕的錯誤,現在依然如此。中國孩子們的生活,將遠比他們的父輩要好。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