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國科學家團隊結合行為實驗與神經影像分析首次證實,人工智能(AI)可自發形成人類級認知。
該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自動化所)神經計算與腦機交互團隊、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團隊等聯合完成,相關成果論文6月9日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自然‧機器智能》上線發表。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杜長德副研究員說,人類能够對自然界中的物體進行概念化,這一認知能力長期以來被視為人類智能的核心。當人們看到「狗」、「汽車」或「蘋果」時,不僅能識別其物理特徵(尺寸、顏色、形狀等),還能理解其功能、情感價值和文化意義,這種多維度的概念表徵構成人類認知的基石。近年來,隨着ChatGPT等大語言模型的發展,這些大模型能否從語言和多模態數據中發展出類似人類的物體概念表徵,這一根本性問題也浮出水面。在本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從認知神經科學經典理論出發,設計出一套融合計算建模、行為實驗與腦科學的創新範式。他們採用認知心理學經典的「三選一異類識別任務」,要求大模型與人類從物體概念三元組中選出最不相似的選項,通過分析470萬次行為判斷數據,研究團隊首次構建了AI大模型的「概念地圖」。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從海量大模型行為數據中提取出66個「心智維度」,並為這些維度賦予語義標籤。研究發現,這些維度是高度可解釋的,且與大腦類別選擇區域的神經活動模式顯著相關。研究團隊進一步對比了多個模型在行為選擇模式上與人類的一致性,結果顯示,多模態大模型在一致性方面表現更優。此外,該研究還揭示,人類在做決策時更傾向於結合視覺特徵和語義信息進行判斷,而大模型則傾向於依賴語義標簽和抽象概念。本項實現從「機器識別」到「機器理解」跨越的研究表明,大語言模型並非「隨機鸚鵡」,而是內部存在着類似人類對現實世界概念的理解,其核心發現是AI的「心智維度」與人類殊途同歸。分享 / Sha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