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誠為上

誠實,是人類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優良道德品質。誠實既是個人道德的基石,又是社會正常運行不可或缺的條件。
失去誠實的個人將失去他人的認可,失去誠實的社會將失去人與人之間正常關系的支撐。
“誠”的內容包括兩方面:一是真實,二為誠懇。真實的意思是不有意歪曲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本來就包含著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客觀事物給人的聲、光、熱等刺激,二是主體對這些刺激的加工和整理。由於主體對客觀事物進行了加工整理,而作為此整理基礎的人的實踐又受到歷史條件等的制約,人的主觀認識與客觀之間有所差距,是難以避免的。但真實要求忠於自己現階段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不因為什麼原因,特別是因為自己的利益而去有意的歪曲它。誠懇的意思是不有意歪曲自己主觀意圖的本來面貌。人對自己的主觀意圖,一般有著准確的把握,但直接表達這些主觀意圖,可能要付出代價。但誠懇要求忠於自己,而不是由於畏懼代價而去歪曲自己。真實與誠懇結合起來,就構成了“誠”的基本內容。
誠實是各個文明都加以珍視的基本價值,而中華民族更是把誠信作為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基本特點之一。西方社會步入近現代之後,由於市場經濟履行契約的基本要求,開始把誠實作為最重要的個人品質加以強調。
誠實關系著人生的方方面面,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
首先學術誠實。學術活動中,我們獲取知識,並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分享見解和感受。學術上的誠實,主要體現在考試、作業、實踐報告、實驗室或研討會等方面。恰當引用是必不可少的,不論是書面表達還是口頭表達,都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杜絕剽竊和抄襲等行為。
其次是生活中的誠實。與人相處,最基本的出發點就是誠實。 “誠”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點,最主要就是講人際之間,是由於人的價值需要而內化於人性本原。在古代中國人看來,天地萬物皆有其道,不為人力所變,而人作為自然的產物,也應該保存天道自然的這一特徵,從而將外在的自然特征轉化為了內在的德性品質。如果說在西方文化中,人無誠信還只是沒有道德的話,那麼在中國文化中,喪失誠信就在理論上被剝奪了做人的資格。
這是相信上帝造人的基督教文明邏輯所難以企及的。既然誠是人的基本特征和內化了的德性,誠就必然要通過人的言行表現出來,並成為一個動態的過程,這就是信;反過來,一個人是否可信,也就成了他是否誠的判斷依據與標准。如果一個人是誠的,那麼他必然也是信的;反過來,一個人是信的,他必然也是誠的。
孔子沿著這個思路,就得到了“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的結論。這種內誠外信並達到誠信統一的傳統,向我們提示了誠信對於一個人的內在價值。只有誠信,一個人才獲得了順應自然的真誠無妄的德性,才獲得了與天地一致的安寧,才獲得了身心內外契合的統一。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