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聞過則喜

我們平時在生活中工作中難免會有不妥不當不周之處,這一點很正常。然而,有朋友卻覺得自己“認錯”很難為情,不願意說自己錯了,更不希望別人指責自己。其實,這是很不明智的,也是一種愚昧的做法。
你要上巴士,車門開了,你抬腳就上,進了車門發現還有老人或帶孩子婦女正要下車。此時,你應該怎麼辦,說一聲“對不起”趕緊退回去問題就解決了。可有的人不是這樣,不僅看不到自己不對,反而產生一種怨懟情緒,拉下臉面硬往裡走。請問,你知道此時你給人留下的印像是什麼樣嗎?答案不言自明.
古人曰:“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
這意思就是說,我們一定要每天都知道自己的過錯,天天努力去改,一天不知道自己的過錯,就是一天安於現狀,一天沒有錯誤可改,就是一天沒有進步。世上聰明伶俐的人不少,但觀察他們德業都沒有進步太大的原因,都是因為“自封”這兩個字,耽誤了自己的一生。
為人處世,沒有人是完人,缺點錯誤在所難免。絕不文過飾非,掩耳盜鈴,善於知錯改錯,才是最可尊敬的人品。
所以,當我們閃念之間,做錯了什麼,其實沒有什麼大不了,因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關鍵就看如何對待這個閃念之錯。如果要面子不認錯,那倒是反而沒面子,遭人鄙夷——明明錯了還死不承認;如果大膽坦誠,知錯就改,重新來過,那便是光明磊落,漢子一條,人格巍峨。
誰都不是神,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如果你認為承認自己的錯誤是件很沒有面子,足以證明你還不夠成熟,承擔責任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
有人犯錯被指出後的第一反應是反駁,而且喜歡從別人或者外界找原因,總之,從不認為自己存在過失。心理學認為,這叫“習慣性反駁”。一般表現為,一旦被指責就會立刻否認,“我沒有”“不可能”“還不是怪你”常被掛在嘴邊。
習慣性反駁的現像,在遇到一些問題,需要錯誤歸咎時,不能承受別人對自己的否定,同時自己也無法面對因錯誤而需要承擔的責任,就會想著反駁。
我們都希望自己是完美的。但是這恰恰是一種心理缺陷。因為這可能不會反思自己,從而丟失自我成長的機會,“一個勇於承認和承擔錯誤的人,是能積極看見自己錯在哪兒的,也能積極面對別人的建議,繼而得到糾正。”人都是不完美的,正視自己的不完美,平靜地去對待,並積極地規避、改善和調整才能使自己逐漸趨於完美。假如不幸已經形成了反駁的習慣,那麼也可以試著去“訓練”自己改變。比如積極地學會冷靜和傾聽,真誠地承認並道歉,積極面對自己的過失。
有時候,發現自己的錯誤也許不難,但坦誠地面對它、改正它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孔子曾經感慨:“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公治長》)孔子說他沒有見過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便自我責備的人,由此可見正視自己錯誤之難。《論語·子張》上說,“小人之過也必文”,小人對於自己的錯誤一定要掩飾。而“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論語·子張》),君子的過失好比日食月食:錯誤的時候,每個人都看得見。錢穆先生對此解釋道,君子的過失大多是無心之舉,當他發現了自己的錯誤,也不會加以掩飾,所以人人都能看得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有了錯誤就不要怕改正。太陽在日食時黯淡無光,但在復原之後,光芒依舊耀眼;君子縱使犯錯,一旦改正了自己的錯誤,也不損其德。所以子貢說“更也,人皆仰之”,君子改過時,人人都仰望著他。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

Enable Notifications OK No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