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信為本

言必信,行必果”,守信守諾是人類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優良道德品質。 ”信“字由人字旁加一個言字組成,指的是人說話要算數,對自己的承諾負責,要言而有復,諾而有行。
在古代,信一開始指的是在祭祀時人對神靈所說的話;由於古人認為神靈支配著自然並統治著自己,因此這些祭祀的話對他們來說具有非同小可的意義,必須要遵守。後來,這種意義擴展開來,不再是對神說的話要算數,而是所有的話都要算數了。 “信”講的是不能違背自己的諾言,強調動態的堅守,是一種態度的確認與表達。“信,誠也,從人從言”,表示誠實無欺、恪守信用之義。
我們的日常生活,處處都是“信”的門梗。比如,與人約定了見面,時間到了卻不見人影;約好了見醫生,卻無故晚到或者干脆沒到;約好了出租車,或沒有按時到達,沒有在 i 約定的地點出現;在圖書館借了書,不能按時歸還;更有甚者,借錢不還,或者拖延歸還期限;輕易許諾,諾而無信,根本就沒打算踐諾,或者說大話、吹牛皮,不著調,等等,都是有信無信的試金石。
人無信不立,言而無信害己又害人。我們小時候就都知道“狼來了”的寓言故事,那是最初的言而無信帶來的惡果。政治家言而無信,就會失去選票;家長言而無信,就會失去孩子對你的尊敬;同事朋友之間言而無信,就會導致你的人設崩塌。 守信踐諾,對一個團體來說,它是一種“形像”、一種品牌、一種信譽,是團體興旺發達的基礎;對一個人來說,它既是一種道德品質和道德信念,也是一種崇高的“人格魅力”,是做人的基本品格。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十分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
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成語“一諾千斤”即由此而來。
之後,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並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使他免遭禍殃。
這說明,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我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更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是得不償失的。當代著名畫家李苦禪一向為人爽直,凡答應給人作畫,從不食言。
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請他作一幅畫,李苦禪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時完成。
不久,當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訃告後,面露愧色,即趨作畫,畫了幅“百蓮圖”,並鄭重其事題上老友的名字,蓋上印章,隨即攜至後院,將畫燒毀。事後,對兒子說:“今後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啊!”
古今中外此類故事不勝枚舉。“立談中,死生同。一諾千金重”。宋代詞人賀鑄的名句,我們可以時時吟誦,也應時時恪守。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答允別人的事,決不變卦,絕不食言,是為正也!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