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坎培拉訊】在香港時,Wing Siu每日工作9 – 12小時,與女兒相處時間少,2021年全家移居澳洲後,她成全職主婦後開始察覺女兒適應新環境有困難。
隨著相處時間增多,她發現女兒社交和學業遇阻,女兒的英語老師起初懷疑是學習障礙,後確診為註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這讓Wing Siu一家十分震驚。
ADHD是神經發育障礙,表現為註意力不集中、沖動,可能伴有多動,還可能與自閉癥、抑郁症等共存。
專家指出,移民父母常把孩子行為問題歸結為適應新環境難。
墨爾本大學研究員Shurong Lu表示,父母有時覺得孩子「調皮」,實則可能患神經發育或心理健康問題,過度嚴格教育會加重情況。
印度心理學家奈爾稱,某些語言缺乏描述ADHD或心理健康問題的詞匯,移民兒童難表達,父母也難識別。而且,部分文化對心理健康問題存在污名化,奈爾所在文化中,討論心理健康常伴隨羞恥感。
Takeo Kameoka對此有切身體會。
他從日本移民澳洲,11歲的他在新學校適應艱難,覺得談論自己的感受是禁忌。如今身為臨床心理學家的他,意識到自己童年就有抑郁症狀,卻缺乏社會支持。
他指出,移民社區對心理健康的信息和教育匱乏,2023年國家心理健康委員會報告顯示,澳洲超50%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兒童未獲專業幫助。
不過,雖然心理健康對印裔澳洲人是禁忌,但社區項目正助力新移民。
Takeo Kameoka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訓應註重文化適宜性,教育和學術界需更多元。
奈爾也說,現在相關機構僅雇用多元文化社區人員不夠,需要要與社區合作,保持開放的學習態度,並將學習成果融入工作,而不是僅僅時提供信息。
創意治療師Kin Chan 2022年從香港移民澳洲後,為移民家庭舉辦心理健康活動和研討會,提高人們對兒童心理健康挑戰的認識,提供支持。
他指出,移民家長傾向「解決問題」而非「理解問題」,孩子要適應當地文化,搬家導致的家庭變化可能影響其心理健康,其情緒忘完更是父母情緒的反應。
AMES Australia與Beyond Blue合作開發資源,助英語水平有限者理解心理健康問題,還幫相關人員識別新移民是否經歷心理健康問題,而不僅僅是文化沖擊。
AMES組織哈利伯頓稱,這是融入澳洲社會和醫療體系的重要部分,在澳洲,積極討論心理健康並不被污名化。(美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