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探究貧富差距根源 美三學者摘經濟學諾獎

【本報綜合訊】瑞典皇家科學院14日宣佈,將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三位來自美國大學的經濟學家達龍.阿傑姆奧盧、西蒙.約翰遜和詹姆斯.魯濱遜,以表彰他們在關於制度如何形成並影響經濟繁榮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諾貝爾獎委員會認為,三人的研究幫助人們理解,為何有的國家能夠實現經濟繁榮,而另一些國家則長期處於貧困之中,這與社會制度息息相關。

阿傑姆奧盧和約翰遜為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魯濱遜任教於芝加哥大學。阿傑姆奧盧出生於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而約翰遜和魯濱遜在英國出生。三人將分享1100萬瑞典克朗獎金。

諾貝爾評獎委員會表示,阿傑姆奧盧、約翰遜和魯濱遜提供了實證和理論的新方法,解釋了國家之間的繁榮程度存在如此巨大的差異,其中一個重要的解釋是社會制度的持續差異。他們的工作不僅深化了經濟學界對歷史與制度變遷的理解,也為當今全球面臨的收入不平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縮小國家收入差距為時代挑戰

經濟增長就是經濟學家最為關心的問題。從制度角度來研究各國歷史上的經濟增長是熱門話題。諾貝爾評獎委員會指出,為何有些國家繁榮,有些國家貧窮,過去有理論認為是與地理位置及氣候有關,指溫帶地區往往較熱帶地區更具經濟生產力,愈近赤道的國家就愈窮。今年獲獎的專家有另一套理論。

三人主要研究歐洲人對全球大部分地區的殖民化。他們發現,當前繁榮差異的一個重要解釋,是殖民者從16世紀開始引入或選擇保留的政治和經濟制度。一些被殖民國家引入了「包容性制度」,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國家走上通往長期繁榮的道路。另一些國家當權者從普通人中「搾取」資源以造福精英,這些國家則經歷了持續的低經濟增長。他們認為,包容性制度是實現經濟發展的關鍵,而掠奪性剝削性制度,提供的是短期利益,會導致低增長和社會停滯。

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20%的國家,比最貧窮的20%的國家富裕約30倍。最富裕國家和最貧窮國家之間的收入差距持續存在。路透社評論指出,經濟學獎頒發的前一天,世界銀行13日發佈最新報告顯示,全球26個最貧困經濟體正面臨2006年來最沉重的債務負擔。這些國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約40%,其政府債務目前平均占國內GDP的72%,為18年來最高。

正如諾貝爾委員會成員斯文松(Jakob Svensson)所說:「縮小國家間的巨大收入差距,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挑戰之一。獲獎者證明了社會制度對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性。」

美國大選為制度「壓力測試」

阿傑姆奧盧和魯濱遜曾合著暢銷書《為什麼國家會失敗》,兩人中指出,一些國家之所以比其他國家富裕,是由於政治和經濟體制的影響,比如因為引入民主制度。但也有分析指出,由於文化、歷史等條件對於經濟增長也具有一定影響,他們將複雜因素簡單化的分析方法,也被外界認為還有待商榷。

當被問到他們的研究是否能被簡單地認為「民主意味著經濟增長」時,阿傑姆奧盧稱,民主「不是萬能的」,非民主國家也有經濟增長的途徑,包括借助其他國家的資源來加快經濟發展。阿傑姆奧盧還表示,美國和歐洲的民主體制正在失去民眾支持。他說:「當民眾認為民主體制無法成事,民主體製表現就很差。現在正是民主國家艱難的時刻。」

諾獎得主之一約翰遜曾是國際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約翰遜在獲獎後表示,美國現有制度正面臨壓力,尤其是特朗普拒絕承認在2020年大選中失敗,認為這是最令人擔憂的問題。他還補充說,今年11月5日的大選是對美國民主的「一次嚴峻的壓力測試」。

諾貝爾經濟學獎 揪貧富差距根源

諾貝爾經濟學獎由艾塞默魯(左)、強生(中)和羅賓森(右)3人獲獎。(路透)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4日傍晚揭曉,由美國學者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強生(Simon Johnson)與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等3人合作的研究「制度如何影響國家繁榮」,獲得殊榮。他們的學術成果深入詮釋全球貧富差距的根源,證明社會制度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中華經濟研究院長連賢明指出,3位經濟學者的研究提出「包容性成長」、「多元發展」等概念,且他們認為,多元制有助於經濟成長,同步反映了公民社會對永續發展的重要。

台大經濟系教授樊家忠則認為,包容性經濟政策可以保障競爭者的出現,有機會進入體制,這是台灣要從他們的研究成果中學習,不是僅討論開放社會而已,而是藉由制度創新和社會推進,能讓經濟持續產生動能,國家能持續繁榮。

艾塞默魯等人主張,國家之間的富裕差異主要源於社會制度的差異,剝削性的制度阻礙國家的經濟繁榮,因為剝削人民只能為當權者提供短期利益,無助於社會整體發展。諾貝爾獎委員會指出,制度若有「逆轉」機會,殖民時期富裕的地區會成為世界上最貧窮地區,而曾經貧窮的前殖民地則變得富裕。

3人的研究以美墨邊境的諾加里(Nogales)為例,該地區北部為美國,南部則為墨西哥領土。兩地在地理、文化、氣候等方面相似,但生活水準與經濟發展卻大相逕庭,差異來自於美墨兩國採取的不同制度,且可追溯至殖民時期。

57歲的艾塞默魯與61歲的強生都任職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艾塞默魯活躍於媒體,時常評論科技與貧富差距等議題,強生則曾短暫任職於國際貨幣基金(IMF),兩人2023年共同出版《權力與進步:科技變革與共享繁榮之間的千年辯證》。

64歲的羅賓森現於芝加哥大學任教,在經濟和政治領域都有獨特見解,透過各國制度面的差異剖析經濟發展與區域衝突。他曾與艾塞默魯於2012年發表著作《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分享 / Share :

[post-views]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